曾野綾子
日本知名戰後派女作家,1931年出生於東京,1953年與作家三浦朱門結為連理,1954年畢業於東京聖心女子大學英語系,並以《遠來之客》獲日本芥川賞提名。1993年起成為日本藝術學院會員,1995年擔任日本財團會長。現居住於東京。 擅長撰寫人類情感與社會寫實。文風優雅,筆調明快清新,字裡行間處處顯現宗教與良知的醒世意味。曾榮獲多項文學殊榮,包括梵諦岡的聖十字勳章、韓國Ugyon文化藝術獎,以及第四十九屆日本藝術院獎/恩賜獎等。與有吉佐和子(Enti Humiko,1931-1984)共同開創了日本文學的新世代。
著有《靈魂自由人》(天下雜誌出版)、《都市裡的幸福》(天下雜誌出版)、《中年以後》(天下雜誌出版)、《華麗的手》、《無名碑》、《戒老錄》、《人間的圈套》、《遠來之客》(遠流出版)及《曾野綾子作品選集 — 全集七冊 》等。
為了選本老人相關書籍,進出誠品數次,遲遲下不了決定,最後目光被一本紅色封面的書吸引,一片紅中有輪落日,象徵著晚年的美就如夕陽的美,夕陽無限好,很快瀏覽後,迫不及待購回品書,一次瀏覽一次精讀。
書中有很多有趣的體驗想法,它不僅是一本獻給老年人的書籍,更能提供喜愛思索生命意義的青年人,用心體會自己擁有的生命風景。書是以發生在曾野綾子六十四歲時的一場「骨折記」揭開序幕,老人家最怕摔跤,在台灣,跌倒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而活過漫長歲月的曾野綾子卻認為自己幸運,她覺得不是在醫療不發達的非洲鄉下跌倒,而是日本。由於白天沒吃到什麼好吃的,所以「對醫院的晚餐還帶著期待」。如何克服行動上短暫的不自由,成了她長達九個月的痊癒期間,一個「很值得去做的有趣體驗,而且也是了解自己的個性與內心深處的大好機會。」對她而言,骨折的體驗是「一種資產,因為我體驗到了旁人未曾有過的。」退休後的日子,可以恣意的完成最終的夢想,也可以隨心所欲的享受靜謐與孤獨的美感。曾野綾子告訴我們:「晚年」的含意,意指隨年齡增長,生命就愈加有味、也會有更多的新發現。「晚年」是承接中年以後所重新開創的新視野、新人生,就如我們頭上玲瓏夜空中滿天星光般的燦爛。
書中亦談及老人最後幸與不幸的處境,教導大家如何安置更年邁的父母、老人如何獨居或跟子女同住的相處技巧……等等。打破了一般人對「晚年」頹敗的觀念。曾野綾子認為:「防止老人癡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購物、親自做料理。尤其做菜是一種購買食材、記價格、手指運動、盤算優先順序、還要記冰箱裡有什麼食物的複雜頭腦訓練。」
曾野綾子認為:「在老年和晚年的智慧當中,有一種是卸下行李……,一般而言,人在卸下行李時,必定是達到目的,看準了地點後才卸下來。然而,當死亡臨近時,就沒有那種顧慮了。」這樣的觀點,非常的豁達瀟灑!曾野綾子說:「說實話,上了年紀的人們,在現代社會幾乎不被尊重。其實,那是因為很多老年人並沒有在社會上展現理應具備的賢明。」她沒有倚老賣老,反而直指許多老人的缺點。她建議老人們應該多勞動,做到自立與自律,平日多閱讀,而且儘量不要麻煩別人並開朗度日。「老年的姿態,實際上取決於年輕時代不同的生活方式。」她說:「年輕時,當然不會深思熟慮過活,大部份的人都是利己的,活在自我滿足的世界。但在那段期間生活方式的差異,其實就決定了未來。」因此,若要有美好的晚年,我們恐怕現在就得準備好面對晚年的心態,並培養一切必要的技術才行。
無論生命在何時結束,人在死亡以前,總應該反省兩件事:第一件是自己有多麼愛別人、以及有多麼被別人所愛?另一件則是自己擁有多少有趣的體驗?如果自認比一般人還要豐富,那麼,就能算不虛此生了。我們死亡以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將自己人生旅途所蒐集到的喜愛的東西,以及其他所有的
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話,是件多麼灑脫的事。回想自己的收藏癖好會造成後代的困擾,切記要像作者母親那樣處理。
這本書不僅提到自己步入晚年的預備,也讓人看到與長輩同住,照顧更老的父母時,有哪些睿智可供學習參考,反思自己身邊老人,是國情、風俗習慣不同,真的為他人著想的智慧老人真的不多,欠缺關懷別人的氣度太少,漠視正向準備死亡的路與心態,自怨自艾地終其一生,何苦來哉!不懂愛及實踐愛的人太多,造就相關的社會問題衍生,要改變別人太難,求人不如求己,就由自身例行吧,好棒的一本書,我會留存珍藏檢視,推薦給大家,一定要看會感動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