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大大樹音樂圖像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主辦,一年一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今年從10月1日至10月7日,將在大安森林公園擴大舉行為期一周的音樂節活動。第六屆流浪之歌音樂節特別與有17年歷史,是為挪威海岸薩米人年度盛會的「挪威海岸風暴音樂節(Riddu Riddu Festivali)」,以世界原住民文化為題聯合策展,並受到挪威薩米議會的支持。


這次流浪之歌音樂節主題為「土地之歌(Land & Freedom)」,關心強勢文化威脅下的世界原住民音樂發展。此外也關注原住民音樂擴及的議題,將原住民說故事的傳統帶到忙碌的現代社會中,把原住民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土地權、捕魚權、狩獵權的問題藉由音樂展演、口述傳統、吟唱傳統、紀錄片等各種形式提出,呈現原住民需求與主張的聲音。


應「土地之歌」主題,今年流浪之歌音樂節大舞台集合來自挪威及芬蘭薩米族音樂團體「語夢者(Adjagas)」與「彙米(Wimme)」、紐西蘭毛利族「水之聲(WAI)」、南非「集體意識(The Khoi Khollektif)」;以及臺灣數個原住民樂人,包括泰雅族女歌手雲力思、集合不同原住民族群的野火樂集,與紀曉君、昊恩、家家組成的「AM到天亮」。他們都將以原住民音樂傳統為基礎,展現當代原住民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風格。


「語夢者」是由來自挪威北部海岸薩米族,兩位年輕的薩米吟唸傳人組成。融合薩米吟唱傳統、搖滾、電音、藍調的樂風開放自由,卻不失沈穩的薩米吟唸人的本質,是目前挪威最被看好的年輕薩米樂團,近幾年也在國際的音樂舞台嶄露頭角。


來自芬蘭的「彙米」是當今薩米族傳統吟唸「Yoik」最重要的現代傳譯者,「Yoik」特色在於模仿自然、物件、事件的音色。這次音樂節彙米將薩米族傳統吟唸Yoik結合原創的即興,以個人演出的形式,呈現薩米族最古老的吟唱傳統。


「水之聲」則是從第一張作品出版就引起樂評極大的震驚。因為這個年輕團體超越了前人的音樂風格,大膽實驗傳統毛利族的音樂與舞蹈。「水之聲」的創作與毛利族的語言以及背後的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南非「集體意識」是一個集合詩歌、人聲、器樂、打擊樂與舞蹈的組合。來自貧民區Beaufort West的詩人Jethro Louw與Quintin Goliath組成。樂團的基調是藍調,但不同於美國的黑人藍調傳統,他們的吟唱與器樂的變奏,是民族與音樂經歷遷徙後結果。


台灣泰雅族女歌手雲力思是「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創團團員之一,曾數度代表台灣參與世界音樂節,以母語演唱,將泰雅族的生命力迸現在舞台上,照亮了台灣音樂在世界的版圖。 2007流浪之歌音樂節中,雲力思除了呈現她多年採集的已近失傳的歌謠外,也將演出自己以泰雅女性觀點創作的歌謠。


「AM到天亮」由紀曉君、昊恩、家家組成。昊恩家家創作的音樂,在華語歌壇一片甜膩聲中,顯得特別單純動人。今年昊恩、家家獲得第十八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這次流浪之歌音樂節昊恩、家家將與同樣出身於南王村、並多次獲得金曲獎肯定的台灣知名原住民歌手紀曉君同台演出,呈現三人最原始、純粹的不插電原音演出。


「野火樂集」集合不同族群、年代的原住民音樂傳唱者,音樂節將以盧皆興、陳永龍和小美的表演為主,試圖以音樂呈現原住民部落生活型態。他們試圖延續原住民來自山海的傳統文化與音樂,不拘泥容納藍調、搖滾各式樂風,展現原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在公園露天音樂台的戶外大型演出之外,週邊活動包括放映原住民紀錄片的「音樂影像展」、「旅者說故事」延續原住民說故事傳統、由樂人演奏音樂根源民謠的「民謠小舞台(Back to Roots)」以及「流浪帳篷區」─分享原住民文化與部落特色等等,以不同形式介紹世界原住民文化,為與會者提供更開闊的觀點。


此外,2007流浪之歌音樂節更首度為兒童規劃節目─《小耳朵聽世界》,與「挪威海岸風暴音樂節」資深兒童音樂節策劃Rita Thomassen合作。Riddu Riddu多年來精心為孩子在村落的樹叢裡規劃小型的音樂、說故事、舞蹈等活動,讓兒童藉由與演出者間的互動,認識世界不同族群的文化。此次將由參與音樂節演出的樂人以音樂表演、說故事、圖文創作等不同方式引領兒童,提供一個場域,將世界音樂教育向下紮根,增加孩童接觸多元文化的機會。更多詳細資訊請見「大大樹音樂圖像 」網站。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glinalin 的頭像
    maglinalin

    maglinalin的部落格

    maglin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