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克里克的DNA的結構,激發了排山倒海般有關活細胞運作方式的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繆勒(H. J. Muller)寫道,基因成份是「活生生的物質,是最早生命的現今代表」;天文學家薩根(Carl Sagan)想像它是「一個原始、裸露而活生生的基因,處於稀薄的有機物質溶液中。」(這裡的「有機」是指含碳原子的化合物,它們存在於生命中,也存在於非生命世界中)雖然人們對生命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而繆勒的看法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定義剛好一致:生命是能夠自我維續、進行達爾文式演化的化學系統。
這些適合組成RNA的核酸會自行形成的概念,衍生自1953年米勒(Stanley L. Miller)發表的一個著名實驗。他在裝有當時認為代表了地球早期大氣成份的容器中放電,然後發現容器內形成了胺基酸。在1969年掉落於澳洲的莫契遜隕石裡,科學家也發現了胺基酸,顯然自然界中含有豐富的這類基本單元。一些科學家於是擴大解釋這些結果,認為所有生命基本物質都和米勒實驗一樣可輕而易舉形成或存在於隕石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現代的細胞有脂質構成的複雜雙層膜,區隔了生命體和外在環境。當生命剛開始時,有些自然環境可能提供了相同的功能。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教授狄默(David W. Deamer)的發現,支持了這個觀點:狄默在隕石中觀察到了膜的構造。還有人提出了一些今日生物並未利用但是可做為分界的物質,像是硫化鐵膜、岩石表面(岩石的靜電可分隔特定分子和周遭的環境)、小池塘以及懸浮微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