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微芬/南市報導 油脂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之一,攝取得太多或太少都不好,因此慎選好的油更是重要,台灣保健食品學會常務理事、成大生命科學系主任張素瓊建議,含有富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且有足的ω -6及ω -3等必須脂肪酸的食用油,如芥花油,不僅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必須脂肪酸,又具穩定性,可避免脂質過氧化導致的氧化壓力相關疾病,更符合健康所需。 油脂對人體功用其實很多,除了是主要的熱量供給來源、可增加食物的芳香味和飽足感之外,還可以提供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須脂肪酸,適當的油脂不但可保持血管和神經的健康,並可避免皮膚乾燥、脫屑,體內脂肪更負著固定和保護內臟的功能,此外還能促進人體對油溶性維他命 A、 D、 E、 K的吸收利用,增加人體的抵抗力和疾病預防。 因此,慎選好的食用油,可說是健康飲食的第一步,目前國外已有研發自油菜中育種出芥花,並此以為材料做成的芥花油,號稱就是符合健康要求的食用油,甚至加拿大學者 Bruce McDonald還建議可用來取代反式脂肪,以減少對反式脂肪的攝取。 張素瓊表示,食用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不僅提供熱量,也提供人體的必須脂肪酸,許多研究顯示,食用油中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增加血膽固醇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ω -6及ω -3系列的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以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等,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是常被建議的食用油。 然而,她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用油,如大豆油、葵花油等,油的品質較不穩定,易在存放或烹調過程中氧化,產生脂肪過氧化物及脂質自由基等致癌物及促癌物,亦會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導致相關的各種老化、癌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 而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中,張素瓊舉例,如橄欖油,雖然油的品質較安定,較不易產生氧化物質,但是,大部分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卻缺乏人體所需的必須脂肪酸,是美中不足之處,既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又含有ω -6及ω -3的芥花油,恰可提供大家健康用油的另一個選擇。多元不飽和脂肪是兩類不飽和脂肪之一,分子中有多於一個雙鍵,相比之下單元不飽和脂肪則只有一個雙鍵,其餘為單鍵。常見的這類脂肪包括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紅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均相對含有較多這類脂肪。這類脂肪在室溫下呈液體狀。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多元不飽和脂肪會同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相對比飽和脂肪健康。 在美國最新的飲食建議中,主張油脂的分配最好是----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多不飽和=1:1:1值得一提的,在降血膽固醇方面,筆者必須承認,魚油的優勢的確較大,縱然目前學界仍不清楚詳細的機轉,但是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順式結構(分子的構造)造成細胞膜上較大立體空間,使得脂解作用易於進行,進而降低膽固醇.而且其促進膽固醇藉由膽汁,糞便排出體外,也是功能之一. 另外魚油的EPA有抑制花生烯酸轉化成TXA2,且本身代謝產生PGI3,緩和血小板凝結作用,進而降低血栓形成,防止心血管疾病. 不過,在烹調用油的健康考量上,橄欖油是可以用在烹調,又可達到降血脂功能的油,魚油經過高溫的作用,恐怕其所造成的游離子基及變異化合物,造成的致癌性,是大家不敢嘗試的. 所謂的飽和脂肪酸 在常溫下,可能形成固態相 通常碳數都在18個碳以下 碳與碳之間都是單鍵形式的連接 而不飽和脂肪酸,則是液態相 碳數則是18個以上 有w-3,w-6,w-9等形式的不飽和狀態 上述是它們含有雙鍵的形式 高溫下比飽和性脂肪更易裂解酸敗 許多的動物性油脂,就都是屬於飽和性的油脂 另外椰子油也是飽和性油脂的一種。 通常植物性油脂都是不飽和性的 比方說我們的大豆沙拉油,花生油~等 此外,比較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是飽和性脂肪 所謂的EPA,DHA就都是不飽和形式的脂肪酸富含多元不飽和與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如Mediterranean diet,地中海式飲食)不僅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也許還能減少膽結石的發生。 這篇發表於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volume 141, issue 7, pp 514-522)的研究發現,飲食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男性發展成膽結石的機率減少18%。這個歷時14年的研究發現不飽和脂肪酸的保護效果,對那些重度活動或活動較少的男性更為顯著。 再已開發國家中,膽結石是相當盛行的疾病,並且是膽囊癌的關鍵危險因子。根據NIH的統計資料,美國約有10-15%的人口(約2千萬人)有膽結石,每年約有一百萬人被診斷有膽結石。 其他研究已經證實,飲食中飽和脂肪酸與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取較多者,膽結石的發生率會增加,此外近來的研究發現堅果的攝取似乎能降低膽結石的發生率。健康飲食的脂肪來源,有大部分是來自於堅果類。 研究以西元1986年至2000年期間診斷為膽結石男性為對象,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不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最高的那四分之一者,膽結石發生率比最低的那四分之一低了18%;攝取量最低的組別,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約是最高者的一半。 何謂DHA?   DHA為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是屬於n-3系列高度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arated Fatty Acid; PUFA)的一種,目前較普遍的n-3脂肪酸有EPA、DHA和亞麻油酸三種。人類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可分為四種:n-7、n-9、n-3和n-6型。n-7和n-9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arated Fatty Acid; MUFA),可由人體自行從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Satarated Fatty Acid; SFA)中合成,但n-6和n-3型的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類無法自行合成的,所以一定要從飲食獲得,因此n-6和n-3型的脂肪酸又稱為必需脂肪酸,而n-3脂肪酸中的DHA通常存在於冷水深海魚魚油中。有專家發現,在人的視網膜、大腦細包及母乳、精液中亦發現有大量DHA存在,因此進一步探討DHA的來源及其功用。 -------------------------------------------------------------------------------- DHA的來源   DHA是構成細胞及細胞膜的主要成份之一,但人類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飲食中獲得,DHA在一開始時,是起源於海中的植物浮游生物,植物浮游生物中含有n-3系列的α-亞麻油酸、EPA及DHA,由小型魚類吃下以後,形成食物鏈,再被大型魚所吃下,在形成食物鏈的過程中,被魚攝取的α-亞麻油酸會再轉變為EPA、DHA的形式,積存在魚體內,由此可知,藉著海中的食物鏈使得魚體內含有DHA,而魚體內含量最多的則是眼窩脂肪、其次是魚油。魚油中含%是SFA、%是MUFA及%PUFA,充裕的提供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   -------------------------------------------------------------------------------- DHA的功用     有助於視力的提升- DHA對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之光刺激傳導十分重要,由於DHA可通過血液視網膜屏障(Blood Retina Barrier),使視網膜細胞柔軟,進而刺激感光細胞,使訊息快速傳遞到大腦,進而提升視覺的功效。   增進大腦細胞之發育- 在大腦皮質中,DHA是神經傳導細胞的主要成份,亦是細胞膜形成的主要成份,大部分的DHA不會被胃液所消化,而直接進入血液,被肝或腦等器官吸收,而EPA及α|亞麻油酸卻不被吸收,主要原因是由於DHA可經由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進入腦細胞,而同是屬n-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的EPA及α|亞麻油酸卻無法通過血腦屏障被腦吸收。   抑制發炎- 由於DHA會抑制發炎前驅物質的形成,所以具有消炎作用。   降低血脂肪、預防心臟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於DHA可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及預防血栓的形成。   DHA與胎兒發育- 據報導,胎兒在母體中即開始累積DHA於大腦中,其中以產前三個月及出生後三個月中累積速度最快,而胎兒之DHA是來自母體所供給的營養,而出生後,嬰兒則需由飲食中攝取,母乳則是小寶寶最自然,最充份的DHA來源,尤其是初乳DHA的含量會更高。新生兒若餵予母乳則會比餵予嬰兒奶粉者得到更多的DHA,使得寶寶更聰明。   DHA對老人痴呆也很有效- 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腦中的DHA就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容易引起腦部功能的退化。事實上,腦細胞在二至三歲前會不斷的成長,長大成人後,則會逐漸減少,根據調查,在二十至三十歲時,腦細胞會以十萬個的比率逐漸減少,雖如此,DHA仍具有使剩下的腦細胞活性化的力量,充分地提高記憶及學習能力。 -------------------------------------------------------------------------------- DHA的攝取量   關於DHA一天應該攝取多少,目前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每日攝取○‧五至一克的DHA,每週三至五次最為理想,若DHA攝取不足,可能會造成學習能力低下,神經傳導不正確,生長發育遲緩等。至於攝取過多DHA的不良影響,至目前為止並無傳出因食用過多DHA而造成中毒的例子,但攝取過多的DHA可能會造成下痢及肥胖,另外由於DHA對空氣和光線都敏感,且有特別容易氧化變質的缺點,所以在選擇食物時,以季節性及新鮮者為主,且在保存時應特別注意保存的時間勿過久,或可貯存於暗處,避免氧化變質。 -------------------------------------------------------------------------------- 結語   如何選擇富含DHA的魚類呢?有專家指出﹁凡是魚鱗閃閃發光,背部為青色的魚,都含有大量DHA﹂。這類魚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鮪魚、鰹魚等。至於其它食物如牛肉、豬肉、雞肉等肉類或牛奶中幾乎不含DHA。為了更清楚知道DHA含量及其季節性,特列出以下表格,讓各位更清楚的去選擇魚類,希望藉此能讓您吃得更聰明。 用食物對抗記憶退化脂肪的功能在於維持腦神經細胞膜的完整,而不飽和脂肪酸正是神經細胞膜的主要結構之一。根據義大利的研究,飲食中含有高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對抗記憶和認知過程功能的退化。 這項長期的老化研究,以278位住在義大利南部、沒有神經或身體上異常的老人為對象,他們長期攝取地中海式飲食,不飽和脂肪酸佔總熱量17.6%,其中85%來自烹調用橄欖油。 記憶和智識功能的退化主要與年齡有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教育程度高可以對抗晚年的記憶喪失。而這項研究發現,攝取高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可以減少老化和教育程度低,對記憶和認知的影響。 很多食物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例如橄欖、芝麻、椰子、玉米、向日葵、大豆等。的成分是脂肪酸,脂肪酸有三種: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脂肪酸分子有一個化學鍵(結合二個原子的電子對)容易被臭氧氧化者,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二個以上化學鍵容易被氧化者,屬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無處可被臭氧氧化者,屬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較耐高溫,烹調時不易起油煙,但易促成動脈硬化;由飽和脂肪酸構築而成的細胞膜也較硬,組織不夠柔軟,較易生病。 牛油含五成飽和脂肪酸,奶油有七成,豬油有四成,雞油也有三成。動物油吃些無妨,吃多有害。 牛油、奶油、豬油、雞油和肥肉的好處是味美,經這些油調製的食物吃起來很香,其壞處是含大量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容易促成動脈硬化,引起全身器官的缺血性疾病,例如冠動脈硬化引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頸動脈和腦動脈硬化引起缺血性中風(眩暈、言語不清、半身不遂、失明等),腎動脈硬化引起腎衰竭(少尿、下肢浮腫),腹部主動脈硬化引起末梢血管疾病 (臀痛、大腿痛、小腿痛、腳痛、陽痿),股動脈硬化引起末梢血管疾病(大 腿痛、小腿痛、腳痛),小腿動脈硬化引起末梢血管疾病(小腿痛、腳痛)。 植物油普遍被視為是好油,沒有促成動脈硬化的壞處。大家對植物油的認識若僅限於此,動脈血管硬化的機會還是很高,理由是植物油不全是好油,有些植物油也可促成動脈硬化。 葵花油、玉米油和大豆油含大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明顯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含量;由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構築而成的細胞膜流動性較大,細胞和組織的柔軟度較高,紅血球通過微血管時,是一個個單向列隊而行,由於細胞膜柔軟度夠,能輕易擠身而過,同時釋出新鮮的氧氣,吸入組織不要的二氧化碳,完成運補和清掃的工作。因此西醫、營養師和美國政府都建議,應提高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每日攝食量,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葵花油有七成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玉米和大豆油各有六成,花生油也有三成。 這些多元不飽和油也有缺點,由於其流動性較大,高溫烹調時易起油煙,也較易氧化成有毒物質;細胞膜裡的多元脂肪酸分子有多處易被由細胞生產的自由基所氧化,細胞膜損壞的機會較多。補救之道,是細胞要有足夠的自由基清除劑(維他命C、E和胡蘿蔔素),以捕捉極為活躍的自由基;蔬果能供應其他許多不同類別的天然自由基清除物質(抗氧化劑),有些植化物的抗氧化作用甚至比維他命還強。沒有機會多吃蔬果的人,應補充維他命C、E和乙型胡蘿蔔素製劑,解自由基之毒。 橄欖油含八成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只各含一成。細胞膜要維持柔軟,構築細胞膜的脂肪酸通常至少要有一個地方不飽和,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剛好滿足這個條件,這種脂肪酸被自由基氧化的機會也較少, 攝食橄欖油又能降低血液裡壞膽固醇的濃度,也不會使血小板黏成一團而促成動脈硬化,這些都是橄欖油的優點,看來橄欖油的缺點是很少了,至少目前是如此。 近幾年來,有不少西醫提倡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糖尿病和冠心病人尤應如此。地中海沿岸的人終生食用橄欖油,很少得動脈硬化症、冠心病和其他血管性疾病,橄欖油乃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眼中最有益於健康的好油,超級市場的橄欖油價格也節節上升,商人把利字擺中間道義擺兩旁,似是天經地義的事。台北市場上有意大利貨,也有其他地中海岸國家的產品。 椰子油含八成飽和脂肪酸,棕櫚油也含五成,飽和脂肪酸屬硬質油,高溫烹調時少有油煙,但其害處和動物油相似,易促成動脈硬化。不幸的是,這些植物油是糕餅業者和餐飲業者的最愛,油性既穩定,油價又便宜,適合油炸、油煎、油爆、油炒和油烤,就健康的立場言之,偶爾吃之無妨,愛上了它,風險就大了。 有一陣子台灣的電視出現"不起油煙的油就是好油"的廣告。飽和油最穩定,不易起油煙,動物油、椰子油和棕櫚油都是飽和油,雖然不易起油煙,卻容易引起動脈硬化,故都不是好油。到底是沒有油煙好,還是沒有動脈硬化好,就看自己的選擇了,不要油煙而要動脈硬化的人應該不多。 脂肪酸一般上可分為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及(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3種,它們具調節體溫、保護和固定體內器官的功能,也是關節之間的潤滑劑,也負責為人體送輸送所需的脂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A、D、E、K等。 3種脂肪酸來自食物 即使我們不吃含脂肪的食物,人也會把多餘的醣類變成脂肪酸,但有3種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而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這3種必須脂肪酸為亞麻仁油(linoleic acid- w-6)、花生烯酸(arachidonic acid)和次亞麻仁油酸(linolenic acid-w-3DHA、EPA)。 這些必須脂肪酸都可分別從植物油和魚肉中獲得,我們可以從亞麻仁油酸中分解獲得花生烯酸,卻不能獲得較重要的次亞麻烯酸,這類必須脂肪酸(EPA 和DHA)因而成為營養保健界的暢銷品。 DHA必須脂肪酸(DecosaHexaenoic Acid)為腦及眼睛細胞的主要成份,最佳來源為母奶,其次是深海魚肉,許多臨床研究報告顯示補充DHA和EPA可增強孩童的腦力,英國著名營養生化專家邁可克洛福德教授是此研究的先驅。 這位科學家在研究為何日本小孩的智商稱霸世界後,發表“東方小孩的智商高是因為大量攝取大量DHA的緣故”的結論。 在人體各器官,以眼睛和腦的DHA含量最高,DHA對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刺激與傳遞方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DHA也是少數能夠通過“血液腦關卡”(Blood Brain Barrier,阻止某些物質進入腦部的特殊結構)的物質之一。 它具有軟化腦細胞的功能,被軟化的腦細胞會使“突觸”更容易產生,加速腦的情報接受與傳達速度,從而提高學習能力與記憶力,印證了“攝取大量DHA可提高智商”之說,也間接說明了大人小孩都一樣需要足夠的DHA。 多項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中的DHA是“打從娘胎起”就開始累積到三歲,其中以懷孕後三個月及出世後首三個月為嬰兒大腦累積DHA最快的時期,又因胎兒的DHA來自母體,孕婦也該多攝取含高DHA的食物,以確保寶寶“腦聰目明”。星洲互動‧撰文:楊美鸞營養師(美國克萊頓自然健康大學營養學士)整理:林異彬‧ 肪的利與弊 上期談到的脂肪的種類,本期將與讀者剖析脂肪的利與弊,告訴讀者脂肪如何造成血管阻塞而引起心臟病發,又如何預防血管阻塞及減肥。 乍聽之下,讀者會以為我在自相矛盾,脂肪即然會導致血管阻塞,又怎能預防血管阻塞?脂肪可致肥胖,又怎能減肥?但我並沒有搞錯,脂肪有利也有弊,關鍵只在於您所攝取的脂肪酸類型! 我們已在上期提到,不同類型脂肪被攝入人體後,可被轉化成必需脂肪酸與非必要脂肪酸兩類,前者是人體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素,後者則是人體可自行合成,不必從食物中攝取的脂肪酸。 DHA和EPA為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其中DHA為人腦及眼部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若這兩個器官缺乏DHA,人體就會將貯存在其他器官的EPA轉化成DHA來供給腦及眼,若經如此轉化後仍不敷腦及眼的需求,就會引起健康問題,重者甚至可致命! 相信很多讀者都想知道怎麼通過攝取脂肪來減肥吧?就如我所說,這胥視你所選用的脂肪酸而異,我們日常攝取的脂肪多數屬於三酸甘油類(Triglycerides)、膽固醇(CHOLESTEROL)及磷脂類的卵磷脂(LECITHINE)。 三甘酸油令膽固醇提高 這些脂肪酸都是人體細胞所需的物質,其中膽固醇為膽汁及性激素的原料,磷脂則是細胞膜的材料,三酸甘油因缺乏醫學研究,暫時還不知其對人體功能的作用,目前只視它為某類脂肪酸的“中介體”,即脂肪轉化成三酸甘油後,再轉化成其他脂肪酸。 但這三種最易攝得的非必要脂肪,時常被未使用的醣類填滿而變成高濃度的脂肪酸,高濃度脂肪酸無法滲透人體細胞用以製造細胞組織,相反的卻堆積在表面上而令人變得肥胖。 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過量的三甘酸油可令血液膽固醇水平提高,膽固醇固然是膽汁及人類性激素(如孕酮及睪丸酮)的原料,但過量的膽固醇(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也稱LDL)經氧化後,卻會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積物,這使血管內壁變得更狹小而引起冠心病等血管阻塞性疾病。 所以,攝取到這類脂肪酸,當然會令人變得肥胖及患病,但攝取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EPA及DHA)卻可令這些高濃度脂肪溶化,因而達到減肥與降血脂、膽固醇的功效。 攝取必需脂肪酸可造成飽脹感而減少饑餓,間接地減少了醣類的攝取,這進一步助長了減肥的功效,部份肥胖者其實因缺乏必需脂肪酸所引起的積水,這時若食用含有大量亞麻仁油的沙律油,可消除積水現象而達到另一種減肥的功效。 此外,缺乏必需脂肪酸也可能是不孕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國際著名的營養專家德爾黛維斯曾表示,有位不孕的婦女在遵照醫生的吩咐服用必需脂肪酸一段時期後得以懷孕,但此說法仍未有足夠的臨床研究加以證實。 缺乏脂肪的人體也會產生其他問題,包括性慾減退、皮膚乾燥、髮色無光澤及水腫,這些症狀在臉部最為顯著。一般的動物性油脂,都是由飽和脂肪酸構成,比較安定,但膽固醇含量高,也容易在血管中造成堆積,通常不受人歡迎。然而,魚油卻是唯一的例外,近年來甚至成為市場的寵兒。  所謂魚油,就是魚類身上的油脂,主要成份是一種稱之為 EPA 和 DHA 多元不飽和酸;而且,通常只在深海魚類才有,如鮭魚、鱈魚、沙丁魚。這種不飽和酸,由於可以將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帶走,因此不但不會造成動脈硬化,反而更能做為血管中的清道夫。因此,魚油的真正功效,就是清血,利於降低血壓,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魚油,並不是藥物  由於魚油具備這方面的功能,許多人就把吃魚油當成藥物治療,以為這樣就會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而不必看醫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魚油的清血功能,只能預防膽固醇堆積過多;一旦血管堵塞,或者血壓升高,甚至罹患心臟病、腦中風之後,光靠魚油是不能治療的。 魚油,並不能多吃  魚油也是油脂的一種,屬於高卡路里的食物,適度服用,固然有益。但是吃多了等於喝油,自然免不了發胖,還會造成脂肪肝;而長期服用,將使血小板數目降低,使凝血時間延長。所以,吃魚油應該按照個人體質、病情與健康情況,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為宜。另外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服用魚油,仍然要配合飲食的調整,例如減少其他動物性油脂的攝取,與增加高纖飲食,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魚油,不是魚肝油  魚油是深海魚類脂肪的萃取物,屬於油脂類;魚肝油的來源則是魚的肝臟,主要的成份是維他命 A 和維他命 D ,具有幫助骨骼生長、預防乾眼症等功效。多吃魚油無益,魚肝油吃多了,也會增加肝、腎額外的負擔,造成中毒現象。  在某家醫院中,有一位老先生患有高血脂病,他從袋子中拿出一瓶英文標示的瓶子說:「這是兒子從美國帶回來的,告訴他每餐吃 2 顆,照三餐吃,對血脂有下降的功能。」以他目前的情況,到底可不可以吃?經詳讀之後,發現那是一瓶高單位的魚肝油,含維生素 A 五千及維生素 D 一千國際單位,建議服用量是每天一顆。醫生趕緊問他開始吃了沒?他搖頭回答:「想問過營養師才敢吃。」以上是一個將魚油誤以為魚肝油服用的案例,其實也有把魚油當成魚肝油的事件。  魚油在最近的十年來,受到醫學界相當大的注意。學者由於研究心臟病發現,愛斯基摩人及日本漁民罹患心臟病的比率較其他民族低,而他們的飲食內容最大的的不同點是以魚類為肉類來源,尤其是深海魚種。魚油的脂肪酸在降低血脂方面的報導有: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減緩血液凝結、血塊形成及降低血脂肪黏稠度等減少血管阻塞的機率。臨床上會推薦給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脂的病患,除飲食的配合,盡量採低油低膽固醇外,也鼓勵肉類的分量以深海魚類優先,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其他還有以下的報導:會抑制發炎前驅物的形成,所以具有消炎的作用。因此對於關節炎、腸道潰瘍及皮膚發炎等,有減輕症狀的作用。而 DHA 是新生兒的腦部及視網膜發育時不可缺少的成份。對老年人癡呆症、記憶力減退或預防視網膜退化等,有其正面的效果。此外,也可抑制惡性腫瘤的生長及繁殖等等的報導。  至於魚肝油是油溶性的維生素,大都是維生素 A 維、維生素 D 的產品,也有添加維生素 E ,一般建議一天一顆。飲食均衡的民眾,不一定需要補充。  魚油當魚肝油的劑量吃 (通常是一天一顆) ,影響較小,頂多不易呈現魚油的功效,若是魚肝油當魚油的份量吃 (通常是一天六顆) ,則影響頗大,因為油溶性的維生素長期大劑量的攝取會造成體內囤積,不易排出而有中毒現象。  說穿了,魚油畢竟是從魚類身上提煉出來的物質。因此,只要「平日多吃魚,尤其是深海魚類,就是最好的健康食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glinalin 的頭像
    maglinalin

    maglinalin的部落格

    maglin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